5個原則 吃出健康腸道

時間:2015年10月5日

腸道處理食物的消化吸收,吃下去的食物長期下來將會反映在身體的狀態,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幫助重整腸道環境,排除體內毒素,從內而外打造健康體質。

原則1 睡前3 小時前吃完晚餐
晚餐拖到很晚才吃,早上覺得不怎麼餓就略過早餐,你也曾過著這樣的生活嗎?建議三餐定時,養成進食、消化、吸收的韻律感,睡前不進食還能減輕腸胃道的負擔。

原則2 每餐八分飽
為了能讓食物在腸胃間順利地移動,需要適當的空隙,吃太飽或暴飲暴食會讓食物堆積在肚子,飯後胃痛或肚子摸起來硬硬鼓鼓的,可能就是吃太飽所導致。建議少量多餐,遵守每餐八分飽的原則,細嚼慢嚥,防止過食。

原則3 每天攝取足量的食物纖維
衛生署建議每天的食物纖維攝取量為25~35 克, 但調查發現,國人普遍食物纖維攝取不足,只有15~20 克, 不到建議量的2/3, 若計算攝取量太過複雜,大原則是每天吃400 克的蔬菜,在每次吃飯時準備兩小盤蔬菜料理,補充不足。

原則4 每天都要吃發酵食物
納豆、優酪乳、泡菜、味增等發酵食品中所含的納豆菌或乳酸菌,能增加體內益菌,改善腸道環境。其中日本人常見的國民健康美食納豆,少少的10 克裡就有超過10 億個納豆菌,納豆菌進入體內會協助撲滅腸道壞菌,加上納豆的原料是
大豆,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及寡醣,可以促進腸內好菌增殖。

原則5 少吃餅乾、糖果等甜食
砂糖攝取過剩,提供給體內壞菌繁殖的溫床,破壞腸內環境,影響排毒機制。精緻點心不妨換成當季水果吧!不僅食物纖維豐富還能攝取到維生素及水分,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