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工電子耳
作者/馬英娟
什麼是人工電子耳?以及小朋友如何透過它來聽聲音?
人工電子耳主要分內部及外部;內部是植入耳蝸的電子裝置,稱之為植入體,外部裝置則為生因處理器及傳輸線圈,聲音處理器大都內建麥克風,但少數型號可以使用外接麥克風來增加處理器收音的效能。內部植入體及外部傳輸線圈中各含有一個磁鐵,用來固定及傳遞訊息。
人工電子耳的作用如下:
1)麥克風接收聲音後,傳入聲音處理器。
2)聲音處理器解析收到的聲音並將其數位化為可編碼的信號。
3)經由傳輸導線傳到傳輸線圈。
4)傳輸線圈透過磁力將這些信號傳到頭皮內的植入體。
5)內部植入體轉換這些信號成電訊號。
6)電訊號傳送到電極並刺激剩餘的聽神經纖維。
7)聽覺神經將信號傳至大腦,大腦識別這些信號為聲音,而產生聽覺。
孩子可以到哪裡植入人工電子耳?該如何進行?
(人工電子耳植入體)
在台灣,部份的大型醫院耳鼻喉科中設有人工電子耳特別門診或有專屬的人工耳蝸中心。
進行的流程如下:
1)人工電子耳術前評估,確認是否適合植入。
2)通過評估後,進行相關的補助申請。
3)安排手術日期,手術醫師為孩子植入植入體。
4)通常需等待數天至數週,待傷口復原後,由醫院聽力師進行開頻(第一次調整電流圈),連接外部配件,又可稱為「聲音處理器」。
5)一開始調整為最合適的電流圈,調頻次數較密集,常見的頻率為每週或 每兩週一次,待電子耳使用狀況穩定,調頻頻率可改為三個月、半年或一年一次。
6)使用電子耳後,建議一定要接受聽語復健訓練。
一般人誤以為戴上助聽器或植入人工電子耳之後,孩子就會說話。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聽得到」不等於「聽得清楚」,也不等於「聽得懂」。因此合適的聽覺輔具主要是幫助孩子達到最佳的聽力潛能,用來彌補聽力損失造成的障礙,但最重要的是,家長需要給予孩子優質的語言輸入及聽語療育課程才能達到語言發展最高效益。
圖片提供/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文章截錄/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出版 聽損兒童融合實務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