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兒升小一 先修這八大能力
發表人:聽覺口語師/賴紀閩
每年九月小一新鮮人們背起書包進入小學就讀,相信家長看到孩子成長及踏入下一個里程碑的心情是期待、興奮與感動的。而從學前轉換到學齡階段,舉凡孩子要跟隨隊伍上下學、自行完成作業、發生事情或遇到困難要學著自己處理等,孩子會面臨因學習環境轉變而帶來的各項挑戰,家長、專業人員可以事先為孩子做哪些預備,才能讓孩子帶著正向的心情與基本能力面對各種挑戰呢?
幼小生活大不同,做足準備助孩子好上學
幼兒園與小學在學習模式與學習環境上有許多不同,相較於幼兒園,小一生面臨的轉變包括:生活作息改變、環境複雜度提高、重視學業能力、溝通需求增加。為此,多數幼兒園教師及家長會先教導孩子注音符號的拼讀和拼寫、姓名書寫、數量概念等小一先修訓練,甚至部分幼兒園在孩子升小學前,會帶領孩子參觀小學校園、模擬小學生活,藉此提昇孩子對小學生活與學業的認識及預備。除了在幼兒園預做準備,家長也可嘗試於大班結業後的暑假,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針對〈表一〉小一階段的各項轉變預先練習。
〈表一〉:幼兒園與小學生活之比較與整理
依據心理學家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個體在人格發展的歷程中,於不同階段適應不同困難、化解不同危機,才逐漸完成整體的自我。六歲到十一歲的學齡期孩子若發展得當,在求學、做事、待人的過程,養成基本能力,便能正向提昇自信;反之,若孩子在這過程中,遇到過大的壓力或不合理的期待時,心理易產生挫折,影響學習動機,甚至拒絕學習(摘自何薇玲 ,2015)。因此,在孩子進入小學面對各種轉變前,預備所需能力是幫助孩子順利銜接下一階段及人格發展的關鍵,更可提升孩子的適應及學習能力。家長與專業人員可互相搭配,透過預告及練習,事前讓孩子瞭解未來會遇及的轉變,進而展開入學前之訓練。
聽損生入小學 先修八大關鍵能力
對聽損生而言,幼兒園轉銜至小學不僅要與一般學童一樣,調整生活習慣、學習方式及適應學習環境;又因為聽力損失,可能在接收外界訊息上有所困難,間接影響其學習及人際互動。因此,提升語言、溝通能力及懂得維護聽能輔具,便是聽損生入小學的重要課題。
為讓聽損生順利轉銜入小學就讀,筆者依據實務經驗,試著為家長及教師提出如下八項對聽損生入小學的先修訓練策略及方式。
一、生活自理是第一步
升上小學後,孩子必須學習獨立照顧自己,家長應該培養孩子起床後自己著裝、整理書包。聽損生於著裝時更要練習自行佩戴聽覺輔具,建議家長可先從孩子的慣用手練習戴助聽器,孩子較能輕鬆操作,待一隻手已能順手掌握,再練習另一隻手,也應記得將備用電池、除濕罐、FM系統放入書包。小學生必須在校趴睡,為讓孩子妥善休息,避免擠壓輔具發出回饋音干擾同學,可讓孩子練習在午睡前自行拿下輔具,並放置於除濕罐中保管,待午休結束後再佩戴。當孩子越能獨立完成事情,家長就越能放心孩子在校的作息狀況。(更多幫助孩子管理自我聽能之建議,請參考雅文聽語期刊29期「聽力專欄─聽能管理割捨離」)
二、練習時間管理
小學需較早到校,家長可建立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若要訓練孩子自行起床,家長也可添購振動式鬧鐘,並養成孩子在時間內完成上學準備。孩子上小學後,必須聆聽鐘聲,注意上、下課時間,並在時間限制內做好該做的事情。倘若孩子總是拖拖拉拉,可讓孩子記錄各項活動花費的時間,當孩子於規定時間內完成事情,家長可以增加遊戲時間或口頭讚美以示鼓勵。唯有讓孩子學會控制時間,孩子才能成為時間的主控者。
三、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進入小學階段,老師更加要求孩子自動自發完成事情。但孩子對事情的主動性和責任感需要時間培養,家長可從生活著手訓練,例如:家事分工、學用品準備、輔具保養等。當孩子做決定的次數越多,責任感就越重(Foster & Jim, 2006/2012),家長可讓孩子決定下課後的點心、該做的家事,或作業完成順序。亦可運用「代幣式增強」─好寶寶卡,在孩子主動完成事情時,蓋章或累積點數換取獎勵;或運用「檢核表」─列出在家及在校工作檢視項目,並張貼於書桌或放置於桌墊下容易看到之處。以上方式,都能幫助孩子自我管理,培養孩子自動自發的習慣。
四、專注聽取長句
聽損生易因聽取時間長度影響專注力,稱之為「聽覺疲乏」。建議家長平日與孩子對話時可拉長句子長度,或親子共同閱讀繪本,越早累積孩子聽長句、短文的能力,就越能建立孩子學習的專心度。訓練「聽能修補」能力也可幫助聽損生在漏失部分訊息時,依據上下文來幫助其理解,而這需要累積豐富字彙量才能有效發揮此能力,最佳方法便是給予孩子多元生活經驗及大量的語言刺激,閱讀就是最好的途徑。另外,孩子年紀小,身旁的人總會「主動」重複多次,但為了讓孩子能夠獨立於社會立足,應讓孩子知道不專心聽的後果,比如他人得重複敘述的感受,讓孩子瞭解專心聽的重要性。
五、主動邀請老師佩戴FM
就筆者臨床瞭解,幼兒園教師多半會主動向學生索取FM無線調頻系統,家長可嘗試讓將升小一的孩子練習主動拿FM給老師,並說:「老師,請您佩戴FM,幫助我聽清楚」。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的學業較艱深,要能聽得好,聽得清楚,合適的聽覺輔具即是關鍵,才能確保孩子學習狀況良好。
六、讓孩子為自己代言
學齡期的孩子難掩好奇,當他們發現聽損生戴著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有人會主動提問,有人則會嘗試碰觸,而他們的反應,往往會影響聽損生對自我的評價。要讓聽損生在學校中更有自信地面對自己,最好的方式便是讓聽損生及同儕都認識聽力損失及聽覺輔具,家長可嘗試讓聽損生練習解說佩戴輔具的原因、輔具的功能,或舉出聽損帶來的不便與需要。這正是孕育孩子自我認同、尊重差異的過程,聽損生也能在接納自我的同時,更融入群體、為自己發聲。
七、練習自我修正
邁入國小後,孩子自行向教師或同儕表示需求的機會更多,孩子用語的精準度及說話的清晰度會影響與他人的溝通。聽損生應發展「聽能回饋」之能力:運用聽能監控資訊,發音錯誤時會自我糾正。與聽損生溝通時,宜鼓勵他多用口語表達,在他發音不清楚時表示聽不懂。與孩子對話時也可故意說錯,藉機發展此一能力。倘若清晰度難以提升,換句話說或同義詞的運用,也能拉近彼此溝通之距離。
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要讓孩子日漸獨立,家長與教師的陪伴仍是必要的,師長可觀察孩子是否曾主動提出困難、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若孩子是聽損生,可觀察其「聽覺敏感度」,例如:是否曾主動表示輔具沒電、輔具變得小聲、輔具有雜訊、FM無線調頻系統聲音會斷斷續續等問題。另外,也要觀察孩子的「溝通技巧」,在聽不清楚或聽不懂的情況下,孩子是否會詢問身旁的人,及請求他人說明。讓聽損生意識到聽能需求將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唯有主動尋問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之能力與父母的教養有關,需要家長身體力行,才能讓孩子加以仿效。家長可和孩子討論遇到不同問題的處理方式,藉此增進孩子情境應對的技巧。
讓聽損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孩子的氣質養成多與家長有關,「直升機父母」或「軍官父母」的教養方式皆無法讓孩子學習獨立,隨著子女逐漸成長,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應有所調整,過多的助力反而在未來卻可能成了阻力。父母在學前階段投注許多心力與關愛,待孩子進到學齡階段,則需釋出較多的信任與自由空間,此時,傾聽與提供策略才是養成孩子獨立的最佳方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多讓孩子在學習上主導,練習獨立,才能讓他思考、應對,以增進自我決策的能力。在此勉勵家長們仿效大鳥讓幼鳥學習飛翔的作法,用等待與陪伴取代督促與代替,才能讓孩子早日展翅高飛。
參考文獻
Foster, C. & Jim, F. (2012)。培養小孩的責任感(洪懿妍,譯)。台北:親子天下。(原著出版於2006年)
何薇玲 (2015)。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高點。
本文出自:雅文聽語期刊29期 http://www.chfn.org.tw/publication/journal/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