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口語法嬰幼兒教學策略
作者/鄭惠玉
希臘哲學家雅理斯多德曾說『眼睛是靈魂之窗,耳朵是靈魂之門』,由此可見視覺與聽覺對學習的重要性,然而聽覺器官在母親懷胎20週即已發展出來,聽損的孩子若無早療介入將影響其:
1. 語言發展-因為聽得不好連帶也會說得不好,而聽與說會直接影響其讀與寫的能力。
2. 認知發展-聲音會直接刺激大腦的發展,錯誤的訊息,導致錯誤的解讀。
3. 社會心理-因為大腦接收的訊息錯誤,孩子無法做出正確的回應,使其難融入同儕活動,長期的挫折感可能影響其人格的健全發展。
4. 學業成就-聽得不好,學得吃力,學業也將大受影響。
5. 就業機會-綜合以上所述,孩子的求職機會相對減少,需仰賴社會長期資助。
近年來,拜科技所賜及聽語早療復健的普及,聽損嬰幼兒也能像聽常孩童一般擁抱未來,實現夢想。學者Christina Yoshinaga-Itano等人的研究(1996-1998)指出,嬰幼兒若能於出生六個月之內診斷出聽損並配戴合適助聽器且在6個月之前開始聽覺口語法的復健課程,到三歲時其口語表達能力與聽力正常同儕相當。本會前執行長倪安寧女士有鑑於此,率先於1999年與馬偕醫院合作,大力提倡新生兒聽力篩檢。嬰兒可於出生後48-72小時之內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並在3個月內由醫師認確診斷,隨即選配適當之助聽器,並開始接受聽語復健。
掌握0-6歲語言學習黃金期,最終目的是期望聽損孩子運用透過學習來的聽說能力,可以在一般環境中受教、成長、工作,進而成為獨立且有能力的個體。
人腦有如電腦的主機,鍵盤則如人耳,若鍵盤本身零落不全,則主機接收到的訊號也錯誤百出,它所輸出的訊息相對扭曲失真(Pugh et al.,2006;Sharma et al.,2004)。AG Bell Association學術委員會主席也是聽力學教授兼聽學口語治療師Carol Flexer強調『植入電子耳或配戴助聽器不代表障礙,而是協助大腦發展的重要配備,在發展聽能的同時,連帶著語言說話認知溝通也隨之發展。』
聽覺口語治療強調早期療育,使大腦發展與聽能同步協調;聽能的學習在刺激大腦發展,達到發揮口語的能力,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不斷的聽能刺激,使大腦達到成熟階段,就能學會說話。大腦的聽覺中樞若缺乏充分和持久的刺激,聽潛能將逐漸萎縮,而被視覺所取代。所以家長不要忽略輕、中度聽損孩子的輔具配戴,以免影響大腦神經發展的可塑性。聽覺口語法的教學不是補救派的,而是發展學派,藉由語言刺激來發展大腦聽神經的運作。過去的修補模式不適用雙語學習,現今『大腦的發展模式』使得早療成效事半功倍,即使學習雙語都是可行的。
針對孩子剛被診斷是聽損的家長,除了參照附錄兒童語言發展里程碑,也提供以下策略讓家長參考:
1)做好孩子的聽能管理:助聽器應整日配戴,除了洗澡和睡覺之外;每天睡前檢查孩子助聽器的電池存量並注意防潮;定期聽檢,定期作聽輔輔器材的維修保養及耳膜的更新。(上幼稚園/小學的孩子要申請FM無線調頻系統及座位的安排)
2)為孩子創造有利的聽能學習環境:例如與孩子說話時先關掉或遠離冷氣機和電視機的噪音;靠近孩子的優耳說話。
3)用兒話語跟嬰幼兒說話,更能刺激孩子傾聽的興趣。
兒話語(child-directed speech)指的是一般大人對嬰幼兒說話時習於用比較富於韻律和節奏感,比較慢,音調較高,重複性比較多的語言型態。
4)叫孩子的名字要有目的,(如給他一個玩具或給他東西吃或帶他出去玩)而非只是測試他到底聽不聽得到,因為他可以選擇不理會你。
5)跟隨孩子的引導說出孩子正在注視的人、事、物,如:這是花花,好香好漂亮的花花喔!
6)說出孩子正在做的事,「喔!你在喝奶奶,奶奶好好喝,慢慢喝喲!」
7)說出你正在做的事「你的尿布濕了,媽媽幫你換尿布,尿布好臭喲!」
8)唱兒歌給孩子聽,兒歌及韻律不只有助於刺激左右腦聽神經的發展,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聽覺記憶。歌曲的旋律節奏通常分布在低頻帶,即使是極重度聽損的嬰幼兒也可以聽得到,幼兒反復傾聽兒歌。
9)當孩子聽不懂你說的話時,請換句話說,然後指給他看或做給他看。
10)當你和幼小的孩子說話並期待他回應時,請牢記以下三部曲:(1)等待(2)傾身向前(3)用期待的眼神望著他。
11)請說比孩子目前程度更高一些詞句,孩子說「爸爸上班」大人可以回應「對!爸爸開車去學校上班了」
12)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勿打斷他,等他說完再示範正確的說法,但並非要他仿說。
13)請延伸孩子的語意,孩子說「車車」,大人可以回應「哇!好大的車車喔!」
14)跟孩子作語言輸入時記得運用「聽能技巧三明治」亦即一但給了視/觸覺線索,記得要回到聽覺,以確認孩子是聽到而非只是看到。
15)對於已有些口語的孩子,要求他開口表示要什麼才給什麼,否則不必說就有,他何必開口呢!
16)提供選擇的機會,如出門時問他要穿紅色或藍色的衣服;用餐時問他要吃麵或吃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作判斷的能力。這個好習慣將陪伴他成為一獨立自主的個體。
17)多帶孩子參加家族聚會或朋友間的聚會,讓孩子自小有機會多聽、多與人互動,無形中培養自律的社交能力。
18)逢年過節要讓孩子體驗與該節日相關的活動,並帶出相關的語言,如:過年圍爐、貼春聯,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等等。
19)將每週上課目標融入日常生活,如買菜、洗衣、打掃、吃飯、睡覺等有意義的活動中。切記,常童的語言是從日常生活耳濡目染的互動中習得,發音及內容要盡量正確、清晰,讓孩子能學會更多字彙與發聲。
20)提升親子共讀的質與量,每天至少共讀一本圖畫書。母親懷抱幼兒以悅耳的聲音傳達手指的圖片是多麼溫馨的畫面!千萬別忽視這日積月累的能量,閱讀除增進親子關係之外,還可以增進孩子的想像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造詞造句能力,以及探索世界的背景知識。
21)訂定常規,賞罰分明,讓孩子知所遵循,過度寵溺將造成嚴重的行為問題,影響孩子用心傾聽學習。
助聽器和電子耳絕對不是點綴品,而是促進大腦發展的利器,並不是配戴好的助聽器或植入電子耳就可以減少練習,家長和主要照顧者仍要持續不斷的努力、努力再努力,總有一天,您的孩子也能聽得好說得好,和一般的孩子一樣為自己打造出錦繡前程!
全文轉載/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第19期聽語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