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聽力 聽力檢查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發現自己有耳鳴嗎?或是聽力大不如前?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容易疏忽耳朵保健,影響聽力健康。建議有以上症狀的民眾,可到醫院做聽力檢查,瞭解是否有聽,及聽損的程度與原因,及早檢查才能把握治療或矯正時機。
什麼情況需要做聽力檢查?
若有耳鳴、耳朵嗡嗡作響,或與人交談時聽不清楚、注意力不集中,就可能有聽損。家長觀察孩童若對聲音無反應、語言和說話發展遲緩、經常拉扯耳朵,或是反覆得中耳炎或中耳積水,可能要懷疑孩童聽力是否受損。一旦出現聽損的徵兆,建議盡快到有聽力檢查室的醫院或診所做詳細的聽力檢查。
聽力檢查的方式
聲音經過外耳、中耳、內耳,再經由聽神經傳至大腦聽覺中樞,才使人類產生聽覺,這個過程只要有一個部位發生病變,就可能造成聽損,醫師和聽力師會安排多項聽力檢查來釐清聽損的原因、類型和程度,才能提供後續治療或矯正建議。而一組完整的聽力評估包含:聽阻順檢查、電生理聽力檢查,及行為聽力檢查等。
(圖:聽力檢查儀/照片由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提供)
聽阻順檢查:包括鼓室圖檢查及聽覺反射檢查。鼓室圖檢查可評估中耳鼓膜、耳咽管及中耳腔內壓力平衡狀態,由於中耳炎或中耳積水等會影響聽力檢查的準確度,因此中耳鼓室圖檢查是聽損確診前不可缺少的檢查。聽覺反射檢查則可評估耳腔內的鐙骨肌是否能因大聲音量而正常收縮。
電生理聽力檢查:這類檢查結果較客觀,用來確認是否有聽損、確定聽損病兆的位置,及預估聽損的程度。耳聲傳射檢查(OAE)可判別是否有聽損,但無法提供詳細的聽損程度;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BR)臨床上最主要用在診斷耳蝸後的病變,其次用來預估聽損程度;聽性穩態誘發反應檢查(ASSR)則能測出不同頻率聲音的聽損程度。
行為聽力檢查:此類檢查需要受測者經過制約後做特定反應,因此檢查結果較電生理聽力檢查來得主觀。不同年齡的檢測方法也不同,0~4個月的嬰兒採行為觀察聽力檢查,看嬰兒是否聽見聲音而有吸吮奶嘴、抬眉等反應;5個月至2歲大的嬰幼兒使用視覺增強聽力檢查,看嬰幼兒聽到聲音時是否會轉頭尋找聲音來源;2歲以上的兒童則可進行制約遊戲聽力檢查,當兒童聽到聲音後,可讓他套玩具圈或疊積木等遊戲方式以觀察其聽的反應;成人則改以舉手或按鈕的方式來表達是否聽聲音。
每種檢查方式都有其優缺點,也不能相互取代。為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度,電生理聽力檢查結果最好能與行為聽力檢查結果交叉比對。
(圖:制約遊戲聽力檢查/照片由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提供)
從聽力圖看聽損程度
(圖:聽力圖以左耳為例/圖由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提供)
聽力檢查結果常用圖(見上圖),其中橫軸表代表聲音的頻率,縱軸代表音量大小,聽力圖記錄著在一系列的聲頻刺激下,受測者可以聽得到的最小音量,即聽閾值。以上圖為例,計算500、 1000、2000與4000Hz頻率聲音之平均聽閾值為46.3分貝((50dBL+45dBL+40dBL+50dBL)÷4=46.3dBL),再對照下表國際標準(兒童)後,可知此兒童的左耳聽損程度為中度。
(圖:兒童國際標準聽損程度分類表/圖片由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提供)
若疑似有聽力減退現象,建議盡快就診,接受適當的治療或矯正。若是中耳炎或中耳積水導致的暫時性聽損,通常接受醫師治療後便可治癒;但若聽力無法恢復,應配戴上合適的助聽輔具,必要時接受聽語復健(或創健)。聽力好壞與表達能力、人際關係是息息相關的,千萬不要因怕麻煩而拖延就診!
資料來源/
1.林淑芬(2014):聽力篩檢與嬰幼兒聽力檢查之方法介紹。載於林桂如主編,以家庭為中心的聽覺障礙早期療育—聽覺口語法理論與實務(283-315 頁)。臺北:心理出版社。
2.馬英娟、林淑芬(2011):聽能管理。載於林桂如主編,讓他聽清楚說明白—認識聽覺口語法修訂版(8-28 頁)。臺北: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3.聽力小宇宙:認識聽力損失的徵兆-http://focus.uho.com.tw/hearinghealth/master_detail.asp?id=387